(十二)肛门内括约肌
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延续到肛管部增厚变宽而形成,属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其上始于肛直环平面,下至括约肌间沟,环绕肛管上2/3部,肌束呈椭圆形,乳白色,连续重叠排列呈覆瓦状。上部纤维斜向内下,中部呈水平,下部略微斜向上,在最肥厚的下段形成一条环状游离缘,指诊括约肌间沟可触及此缘,一般在齿状线以下1.0~1.5厘米处。
肛内括约肌没有神经节细胞,在括约肌的近端神经元突触的数量逐渐降低,至远端已基本消失。肛门内括约肌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其交感神经来自腹下神经,交感神经兴奋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a受体,直接作用到平滑肌细胞,可使内括约肌收缩。支持肛门内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源于盆神经,其末梢纤维与壁内神经丛的突触后神经元联系,副交感神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内括约肌松弛。
在通常情况下,肛门内括约肌呈持续性收缩状态,产生并维持着肛管静息压。而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反射是正常排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反映肛门内括约肌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用直肠内括约肌反射来描述这一功能变化的情况。直肠内括约肌反射是直肠或乙状结肠扩张时所立刻引起的肛门内括约肌的松弛反应。
肛门黏膜下肌位于肛管黏膜和内括约肌之间,是一种含有大量弹力纤维的平滑肌组织,其中纤维成分占62%,肌组织占38%。其分布形式为4种。
(1)纤维肌组织呈网状缠绕痔静脉丛,组成静脉的支架。
(2)绕内括约肌下缘或穿其最下部肌束与联合纵肌再次结合。
(3)部分源于联合纵肌的县委穿内括约肌直接附着于齿状线以下的栉膜区皮肤。
(4)终末部纤维沿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下部的内侧下行,附着在肛周皮下;或穿入内括约肌下部肌束间;或穿入外括约肌下部的肌束间,形成网状,附着在肛周皮肤。
其作用是将肛管皮肤固定在内括约肌上,所以又称黏膜悬韧带。悬韧带将栉膜下层分割为上下两部:上部是黏膜下间隙,内含内痔丛;下部是肛周间隙,内含外痔丛。两部之间通过韧带牵引形成一环形的痔间沟,位于白线和齿线之间。
黏膜下肌是肛管的重要支持组织,具有排便后使肛黏膜回缩的作用。临床上在脱垂性内痔中可发现肛管黏膜下肌存在肥大或断裂现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