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中相对于内痔来说外痔更容易发作,而且还反复发作不易好。
其中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静脉曲张性外痔疮:痔外静脉丛发生瘀血曲张、张大增生,使肛缘皮肤某一部分形成圆形、椭圆形或长形肿块。如有水肿,则外形变大,痔块内有血栓及结缔组织,多因内痔反复脱出,或因经产妇妊娠后腹压增高等引起。
2、血栓性外痔疮:外痔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痔外静脉丛的血栓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常因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及排便用力过度,剧烈活动、工作劳累等,使肛门缘静脉破裂、发炎,血液渗到结缔组织内,积为血块,压迫静脉壁,造成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在肛门部皮下天生暗紫色圆形或卵圆形痔块。
3、结缔组织外痔疮:常因便秘引起,因干燥粪便通过肛门时,过度牵扯肛门部皮肤,撕破肛门皱壁,引起感染、发炎、水肿。炎症消散后,皱壁不能恢复正常,如屡次损伤,则使皱壁长大增多,再由分泌物和粪便刺激,使肿胀加重,成为外痔。
4、炎性外痔外痔疮:肛门皱壁结缔组织发炎水肿。常因肛门受稍微损伤,多在痔核顶部破溃,由细菌感染而得,有时由肛裂引起。
痔疮也是孕妇易发的疾病之一
因为怀孕后静脉内的压力升高,血管弹性降低,又因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的血管,使腿部、外阴部及直肠等处的静脉血不能通畅地返回心脏,这就使直肠下段和肛门周围的静脉充血膨大而形成痔疮。另外,孕期胃肠道蠕动减慢而出现便秘、排便困难、腹内压力增高,也是促使痔疮产生的原因
痔疮通常在怀孕中后期,也就是5~6个月之后发作。往往表现为痔核出现水肿、增大,有的脱出体外后能够复位,有些严重的痔核无法复位,形成崁顿,甚至缺血性坏死,随着腹腔压力逐渐增加,尤其在妊娠晚期,不少孕妇出现双下肢浮肿,肛门上下静脉扩张、瘀血加重,最后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用力屏气,使腹压急剧上升,导致痔疮水肿、外翻、脱出或嵌顿,难以还纳,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痛苦。
痔疮引发的并发症
1、直肠病变:
有资料表明我国直肠病变的误诊率在70%-88.57%之间,不少人把肠病变的出血当作是痔疮出血,结果延误治疗时机,等到去就医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如果能够早诊断、早治疗,治愈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2、导致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肛门脓肿、肛门感染一旦形成,产生出血症状,细菌、毒素、脓栓就容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毒血症、浓毒血症。
3、肛门功能失常:
久病不愈,一方面导致肛门挛缩,排便困难;另一方面侵犯括约肌,易导致肛门失禁。
4、引发妇科疾病:
肛门和阴道接近,痔疮出血或发炎往往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发妇科炎症。
痔疮有哪些典型症状
痔疮主要有症状:便血、疼痛、脱出。
痔疮以齿状线为界,可以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不同的痔疮类型有其不同的表现症状:
内痔症状:
便血和肿物脱出。初期以便血为特征。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排便时痔核没脱出肛门外。便血为手纸带血或是滴血,不与粪便相混,呈间歇性发作,无疼痛;
中期痔核较大隆起,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或青紫色,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后出血或多或少,肛门坠涨瘙痒;后期痔核更大,质地较硬,表面微带灰白色(即纤维型内痔),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更严重者肿物脱出无法收回形成嵌顿。
外痔症状:
表面盖以皮肤,可以看见,不能送入肛内,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症状:
无痛性、间歇性便血、便后有鲜红色血伴瘙痒疼痛,有黏液外溢。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无法参加劳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