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脫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脫出到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仅仅是直肠黏膜脱出肛门者称为直肠不完全性脱垂;直肠黏膜松弛,脱垂仅限于直肠腔内者(未脱出肛门),称为直肠黏膜内脱垂或内套叠。“脱肛”是直肠脱垂吗?
民间俗称的“脱肛”泛围很广,肿物或肉赘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的病都叫“脱肛”,这样就将内痔外脱、嵌顿痔、炎性外痔,甚至血栓外痔都误认为是“脱肛”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真正的直肠脱垂。可见民间俗称的“脫肛”中包括了直肠脱垂和部分脱出性痔,而现代医学所讲的直肠脱垂就是指直肠和直肠黏膜的脱出,二者不应该混淆。
怎样区别直肠脱垂和痔脱出?
直肠脱垂和痔脱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病,但由于二者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是有肿物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所以常被患者混淆,因此应该进行鉴别。直肠脱垂时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的是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呈同心圆状脱出,颜色呈粉红的鲜肉色,无明显的疼痛。痔脱出时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的是肥大的或已充血水肿的内痔核,呈梅花瓣状脱出,颜色呈紫红或深紫色,伴有疼痛感。综上所述,鉴别二者的要点是看从肛内脫出肿物的颜色、形状和是否有痛感。为什么会发生直肠脱垂?
现代医学认为,之所以会发生直肠脫垂,是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有先天性缺陷、发育不良或衰退,不能给直肠以充分的支持,结果使直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所以,凡是能削弱支持、固定肛门直肠组织固定作用的因素都是直肠脱垂的病因。这些病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1)支持组织软弱无力:如久病体弱、年迈体衰、全身营养不良等可使支持组织软弱无力。
(2)支持组织疲劳损伤:长期便秘、慢性腹泻、慢支咳嗽、多次分娩等使腹内压持续增加,支持组织在长期的高压力下疲劳损伤,失去对肛门直肠的固定作用。
(3)神经受损或功能失调:腰骶神经的损伤,肛门部神经功能的失调,使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大便失禁,直肠黏膜脱垂等。
为什么小儿直肠脱垂较常见?
小儿直肠脱垂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绝大多数发生在2岁至4岁之间。而1岁以内和5岁以上都少见,性别差别不大。小儿直肠脱垂主要是由于小儿盆腔支持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如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使直肠处在垂直状态,缺乏骶骨的有力支撑。另外,直肠周围组织软弱无力,不能对直肠起充分的支持作用。在这种先天不利的基础上,若再加上后天营养不良、痢疾、腹泻、大便干燥、百日咳等促发因素,就使得小儿直肠极易发生脱垂。1岁以内的婴幼儿以乳汁为主食,营养丰富、大便调畅,又先天从母体获得一些抗体,不容易患病,故直肠脱垂少见;5岁以上小儿盆腔支持组织逐渐发育完善,能对直肠产生较强的支持、固定作用,故直肠脱垂也少见。直肠脱垂的发病率如何?
年我国对肛肠疾病做过调查统计,在名肛肠疾病患者中,患直肠脱垂者有人,发病率仅为0.58%。较痔、裂、瘘等肛肠病发病率要明显的低。但直肠脱垂的发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如前面我们讲过的那样,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的支持与固定组织发育不良、先天有缺陷、后天衰退等,易使直肠向下脱位,因此直肠脫垂在小儿、年老体虚、经产妇中发病率较高,在男女两性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异。
直肠脱垂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直肠脱垂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四个,即脱出、出血、潮湿和坠胀。直肠或直肠黏膜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是最主要的症状,最初只是大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久之不仅仅在排便时,而且在咳嗽、走路、用力做功等增加腹压时,直肠也能脱出到肛门外。直肠脱垂出血量很少,仅在排大便时粪便上带血或手纸上染血,也可以不出血。直肠脱垂的患者肛门括约肌一般较松弛或收缩无力,所以会常有黏液从肛门内溢出,导致肛门口潮湿甚至瘙痒。如果乙状结肠与直肠套叠,压迫肛门部,影响血液淋巴回流,还会产生坠胀感。此外,直肠脱垂患者还可见腰骶部酸痛等症状。直肠脱垂分为几度?
年全国肛肠会议统一标准,将直肠脱垂分为三度。具体如下。
I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脫出肛门外,长度在4厘米以内,便后脫出部分可自行回纳,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5-10厘米,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Ⅲ度脱垂: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10厘米以上,用手复位都比较困难。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大便失禁等症状。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有几种?
治疗直肠脱垂有保守治疗、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三种,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则是根据患者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病情来决定。保守治疗和注射治疗都属于非手术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脱垂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直肠脱垂如何保守治疗?
直肠脱垂的保守疗法其实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具体更分为中药内服法、中药外洗法、针刺法和穴位注射法四种。
中药内服法是依据中医辨证用药,由于直肠脱垂以脾虚、中气下陷为主,故中医治疗原则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药有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金匮肾气丸等,也可依据治疗原则拟汤剂内服。
中药外洗法用中药煎汤外洗坐浴,因直肠脱出于肛门外,故外用坐浴的治疗原则是收敛固涩、燥湿止痒,常用药有五倍子、石榴皮、明矾、冰片、苍术、芦参、地肤子、蛇床子、羌活等。
针刺法就是常说的针灸,治疗原则也是升提、固托、常用穴位是百会、长强、足三里、承山、次谬、大肠俞等。
穴位注射法也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一般采用西药维生素B12注射液在长强穴封闭注射(维生素B微克),每天一次,连续封闭三次,对小儿直肠脱垂效果较好。总之,保守疗法只适用于I度脫垂、黏膜脱垂和小儿直肠脫垂。直肠脱垂如何注射治疗?
对于直肠I度脱垂和黏膜内脫垂者采用直肠黏膜注射术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注射用的药物是经稀释l倍的消痔灵注射液(用1%或0.5%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注意,不管怎样注射,注射药物总量一般不超过40毫升,注射深度不要进入肌层,注射到黏膜饱满、颜色粉红为佳。
注射完毕后,敷料包扎,丁字带加压固定,患者卧床休息。常规抗生素口服3-5天,吃半流食,躺小时内不要排大便。一般一次注射就可以治愈。
腹泻者暂不要行注射法治疗,否则无效,可先治腹泻,腹泻愈后再行此法治疗。
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有哪些?
根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肛门括约肌的情况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如Ⅱ度至Ⅲ度脱垂,伴有明显粘膜松弛者,宜采用肛门紧缩术或肛门环缩术。Ⅲ度脱垂伴肛门完全失禁者,宜采用外括约肌折叠术等方法。手术疗法相对复杂,要求条件也高,医院肛肠科去治疗。
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也叫直肠脱垂黏膜柱状结扎术,即将脱垂黏膜结扎,待其坏死脱落后形成多个柱状瘢痕支持固定点,以防止直肠脱垂。临床上常将此法与注射法结合起来应用,效果很好。
另外,近些年国内外还有一种PPH方法治疗直肠黏膜脱垂,亦即采用吻合器套扎脱垂的直肠黏膜。该法对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I度脱垂效果好。
直肠脱垂手术前应做哪些准备?
作为患者,在做直肠脱垂手术的前一天就应做一些配合手术的必要准备。
首先,放松心情,不要紧张,因为直肠脱垂手术没有生命危险,一般也不会大出血,由于直肠受自主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所以术后也没有明显的痛感。
第二,前一天的中午饭吃半流食,晚饭进流食或不进食,这样术后48小时之内就可以不排大便。
第三,配合护士术前备皮等其他术前工作。另外,在手术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不舒适,比如紧张、心慌、恶心、疼痛、体位不合适等情况,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随时知晓你身体的状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意外。直肠黏膜内脱垂是怎么回事?
直肠黏膜内脱垂是指直肠黏膜松弛、柔软、垂于直肠腔内,但未脱出肛门外,故肛门视诊看不到脱出的黏膜。做肛门指诊可以触到堆积到肠腔内的柔软的黏膜,手指活动时有握手的感觉。做肛门镜检查可以看到直肠黏膜松弛向下脱垂,塞满肠腔而不易看到肠腔开口。在临床上,直肠黏膜内脱垂没有分类、分度,而是将其分属于直肠脱垂中的I度脱垂范围内。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原因尚不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它是直肠本身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直肠黏膜内脱垂和直肠脱垂病因一样吗?
直肠脫垂是肛门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有先天性缺陷、发育不良或衰退,不能给直肠以充分的支持,使直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直肠脱垂的病因有先天性因素,二是表现为直肠或直肠黏膜脱出到肛门外,因此在临床上以小儿、老年人和体弱者为主要发病对象。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原因属于直肠本身的一种退行性改变,与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没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属于退行性改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肠黏膜逐渐失去弹性而松弛、下垂,但松弛、下垂的黏膜也只是堵塞肠腔而不脱出于肛门外,所以直肠黏膜内脱垂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40岁以下的人群很少见到。据我们观察,女性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现象要多于男性,其原因我们推测有两点:一是女性本身肌肉的力量就弱于男性的肌肉力量,如腹肌力量;二是女性直肠前壁正是其阴道后壁,此处相对薄弱,排便时粪便进入直肠后又正好向前冲击此壁,时间一长,使直肠前壁劳损而松弛,所以发生直肠黏膜内脫垂的现象要多于男性。
年过40岁都会发生直肠黏膜内脱垂吗?
从理论上讲,年龄越大,发生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几率就越大,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程度有轻有重,临床症状也有轻有重。我们发现,一些人年龄不算太大但黏膜内脱垂的程度较重,症状也比较明显;一些人年龄很大,但黏膜内脱垂的程度轻。这说明,年龄与黏膜内脫垂的程度并不成正比,也不是每一个年过40岁的人都要发生直肠黏膜内脫垂,但年龄大的人发生率高是事实。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不爽,患者往往大便并不干燥,或者是大便先干后软,便不痛快,粪便难以排出,排便时间明显延长,排完便后还有想排便的感觉或是感到没有便干净。出现这样的症状是因为直肠腔内堆满了松弛柔软的黏膜,使粪便不易通过,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排出大便,这就好像在松软的沙地里行走比在柏油马路上行走要费力一样。因此,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患者在排大便时比较痛苦。中医是如何认识直肠黏膜内脱垂的?
中医无“直肠黏膜内脱垂”这一病名。根据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表现是便质不干但难以便出,患者体质是偏胖或肌肉松弛、腹肌松弛等,应属于脾气虚、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的范畴。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能化生气血,脾气健则气血充足,四肢肌主升,机体各组织脏器位置固定是脾气升提、支持的结果,若脾气虚而下陷,则组织器官就可能失位下垂。因此,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中医辨证应属于脾虚气陷证。
中医怎样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效果如何?
直肠黏膜内脱垂属脾虚气陷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经典方剂是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但是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排大便困难,因此对直肠黏膜内脱垂这样的脾虚气陷患者,治疗原则应是益气润肠,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润肠通便药效果比较好,但停药后容易反复。外用中药坐浴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是无效的。
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还有什么方法?
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除了服中药外,还可以采用针灸和消痔灵注射法。
针灸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其原则和常用穴位与治疗直肠脱垂的针灸法一样,但由于这方面的临床资料很少,所以其治疗效果目前尚无法评估。
用消痔灵(也有用芍倍注射液的)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操作方法和程序与治疗痔疮的注射法基本一样,只是治疗痔疮是选三个母痔区,从上到下行柱状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则是哪里松弛脱垂就在哪里注射。一般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主要是在直肠前壁(女性尤其如此)注射,所以直肠前壁是注射治疗的重点区域。
另外,采用PPH方法也可以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此方面已有报道。目前还没有靠口服西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报道。
直肠脱垂手术后怎样护理?
(1)卧床休息,有利于提高治愈率。由于重力原因,很多直肠脱垂患者在直立体位或行走时都会发生脱垂。手术治疗以后,虽然对脱垂的黏膜进行了固定,但固定的牢固程度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直肠脱垂手术后一周内要多卧床,少活动以巩固疗效。
(2)手术后2-3天内禁排大便,因为排大便对于直肠脱垂手术后的恢复不利,所以最初几天要禁排大便以巩固疗效。
(3)手术后3天:宜吃半流食或流食以减少产粪量,3天后可以进普食,但要多吃蔬菜、水果,以免大便干燥,影响手术效果。
(4)术后第一次排大便时最好先用1--2支开塞露20-40毫升通便,好处是即使大便干燥也可顺利便下,如果大便正常,第二次排便则可以不用开塞露。怎样预防直肠脱垂?
预防直肠脱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肌肉的力量,特别要注意锻炼腹肌力量,如仰卧起坐;还有就是每天做提肛运动,加强肛门括约肌的力量。这些锻炼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直接的好处。提肛运动的锻炼方法很简单,收紧、放松肛门为1次,连续做20次为1组,每天不定时做1-2组即可。
(2)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老年人疲劳过度,尤其是体力劳动,耗气耗血,还降低机体抵抗力,易导致气血双亏,中气下陷。休息可以恢复体力;加强营养可使气血旺盛,预防中气下陷。
(3)积极治疗可能导致直肠脫垂的一些疾病:比如大便干燥、便秘、腹泻、老慢支咳嗽等等。
注:本文文字资料主要源自《肛肠疾病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