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外痔赘肉
外痔发作
防治外痔
外痔液体
外痔结扎
外痔便血

山东国际礼拜堂查经团契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一、敬拜赞美

二、读经

使徒行传4:5-31

5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6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力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7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

8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9治民的官府,和长老阿,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10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11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12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13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14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

15于是吩咐他们从公会出去,就彼此商议说,

16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能说没有。

17惟恐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不再奉这名对人讲论。

18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19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20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21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

22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

23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24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阿,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25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26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

27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仆或作子)。

28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29、30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仆或作子)。

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三、查经分享

逼迫、祷告与能力

初期教会完全没有今天一些事奉者所夸口或倚仗的那些“优势”。他们没有富裕的奉献者提供庞大的资金。他们的牧者缺乏认可神学院的证书,他们大多数事奉者都有被囚的记录。他们有何成功的秘诀?这一章提供了答案,那就是初期教会的基督徒知道怎样祷告,让神的手能施展大能。

有人请著名的英国传道者司布真(CharlesHaddonSpurgeon)解释他的事奉那么卓越的秘诀,他回答说:“我的会众会为我祷告。”奥古斯丁又说:“要祷告得象万事都要靠神,工作得象万事都要靠你。”祷告不是让人逃避责任,它是我们对于神“能力”的“回应”。真正的祷告使我们更有动力去服侍和争战。

经文显示,主耶稣基督的名再次成为焦点(徒4:7、10、12、17、18)。我们在这一章会看见三群人怎样看待他的名。

1.使徒:为耶稣的名辩护(徒4:5-14)

在这次开庭审讯中(徒4:5-7),那“法庭”实际上是在大祭司的家。这是犹太人公会的一次正式会议(徒4:15)。几个月前,这个公会定了耶稣的死罪。那些官员其实认得彼得和约翰是耶稣的同党(徒4:1)。公会的责任包括保卫犹太人的信仰,即是说他们要检查当地所有新出现的教师和教导(见申十三章)。他们有权调查教会正在做什么,却没有权捉拿无辜的人,以及拒绝诚实地检验证据。

他们的查问是合法的,但他们极力否认曾经发生神迹(徒4:14),他们避讳不谈那神迹,只是说“这事”。他们可能表现得很轻蔑,以致他们的问题可以演译成:“象你们这种普通人从哪里得着能力和权柄去做这种事呢?”这又是“奉谁的名”的问题。连撒但也能够施行奇事,那些使徒有可能是与魔鬼为伍的!

彼得凭着圣灵的能力提出了“确据”(徒4:8-14),要留意,彼得再次被圣灵充满(见徒2:4),并在那天结束之前经历另一次充满(徒4:31)。人只会经历一次圣灵的洗,就是在回转归信的时候(林前12:13),但信徒若要有效地为耶稣基督作见证,就要多次经历圣灵充满(弗5:18起)。

彼得恭敬地开始解释那神迹是怎样发生的。那些公会成员肯定见过那伤残的乞丐很多次,甚至曾周济他,又故意在人前为他祷告,来做给众人看。这个人所共知的乞丐,是怎样被治好的?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这番话一定刺透了公会成员的心!他们自以为已收拾了那个从拿撒勒来的先知,但这时,他的跟随者却向所有人说耶稣已复活!由于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所以彼得的话差不多等于宣战!

然而,圣灵教导了彼得所当说的话(见路21:12-15)。彼得引用诗篇篇22节,那经文肯定是关于弥赛亚的(见太21:42;彼前2:4-8),他清楚表明那些公会成员是“匠人”,他们拒绝了神的石头,即是神的儿子耶稣。

“石头”的图像对于这些旧约圣经的专家来说开不新鲜。他们知道磐石”是象征神(申32:4、15、18、31;撒下22:2;诗18:2;赛28:16),而但以理先知也曾经用过石头,来描绘弥赛亚和祂的国度临到地上(但2:31-45)。犹太人绊倒在那石头上(罗9:32;林前1:23),拒绝了祂,正如诗篇篇22节所预言的一样。然而,对于那些信靠了耶稣基督的人来说,他就是宝贵的房角石(彼前2:4-8;弗1:2)。

彼得继续解释耶稣不单是房角石,他更是救主(徒4:12)。彼得将那乞丐的被医治,作为人得拯救、灵里得医治的写照。第9节的“得了痊愈”这几个字和12节的“得救”一词,翻译来自同一个希腊文字,因拯救的意思就是整全和灵里健康。耶稣基督是伟大的医生,唯有他能够医治人类的大病,那就是罪的毛病(可2:14-17)。彼得说这话的时候,当然也想到所有“以色列百姓”(见徒4:10),因为那好信息当时依然单单是传给犹太人的。即使是诗篇篇(即是彼得所引经文的出处),也谈到以色列人将来在民族层面的得救。

2.公会:对抗耶稣的名(徒4:15-22)

他们的“难题”(徒4:13-14)是,他们正陷于两难之间;无论怎样做,都会“被困”在局中。他们既不能否定那神迹,因为那被治好的人正站在他们面前;但他们又解释不了为何“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竟能施行这样的大作为。彼得和约翰都是普通的渔夫,不是专业的文士或被认可的犹太宗教事奉者。他们是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但那个耶稣已经死了!公会的人留意到彼得和约翰的勇气和自信,以及彼得的说话带有能力;这一切都令人感到困惑。

我们要留意,神迹本身并非基督复活的证据,它甚至不能证明彼得的信息是真实的;即使撒但和假先知也能够施行奇事(帖后2:9-10;申13:1-5)。然而,在五旬节以后发生连串事件的这个背景之下,那个神迹和彼得的信息,正显示这是另一项证据,证明耶稣基督已复活,并借着祂的圣灵在教会中作工。彼得在两次讲道中,都用了旧约圣经来支持和解释他的宣称,这正是神的真先知的一个证据(申13:1-5;赛8:20)。神迹,并不能代替神的话语(路16:27-31)。

公的人“商议”时(徒4:15-18),不是要寻找真相,而是要找些方法来逃避真相!他们要是诚实地考虑那些证据,以温柔的心聆听信息,就可能已经得救了,但他们的骄傲和心硬却成了拦阻。那些在逾越节期间,在圣殿里陷害耶稣的祭司长和长老,他们的情况也一样(太21:23-27)。有些人总不会学晓真理!他们的反应证明单靠神迹,总不能使失丧的罪人认罪回转,只有神的话语才能拯救罪人(见约11:45-53:徒14:1-20)。

他们的“结论”是“让那件事寿终正寝”;即是要恐吓使徒,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教导和传道。这正式的判决显示仇敌撒但多么害怕教会的见证,他从起初就尝试使神的子民闭口不言。可悲的是,撒但成功地使太多基督徒闭口,他们都成为教会一些“沉默的见证人”。连存在主义哲学家卡缪(AlbertCamus)也说:“世人对于基督徒的期望,是他们该响亮清晰地说出来······他们表达的方式,令最单纯的人心里也不会怀疑,一丝也不会。”

公会的人不愿意福音信息被传开,但事与愿违!教会,由使徒行传一章那一百二十个祷告的男女开始,到五旬节那天,已增至三千多人;这时,信徒的相交群体已超逾五千人。在接着的日子,“信而归主的人愈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徒5:14,也见徒6:1、7)。撒但企图使教会闭口,却只能令他们更坚强地见证主。

彼得拒绝屈服于公会的恐吓(徒4:19-22),显明公会很失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榜样,在作出决定时,要考虑“这对吗?”,而不是这做法“受欢迎吗?”“安全吗?”

首先,这些“抗争人士”都有从神而来的信息。那些收生婆和摩西的父母都知道杀婴是错的。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们,就是那三个希伯来人,都知道不该吃拜过偶像的食物,或跪拜那些偶像。彼得和约翰知道自己奉了夫子之命,要传福音到地极,遵行公会的决定是错误的。

这些人都忠心地遵行从神而来的话语,而不是单单依循自己一些自私的个人见解。

第二,他们让信念支配其生活的每个范畴;换句话说,他们做一切事情,都“叫良心对得住神”(彼前2:19),因为他们是属神的。今天,若有一个大学生,其良心容许他在考试时作弊,我实在难以相信他有健康的良心。然而,若有人“全人”受着敬虔的良心所指引,在他作出不受欢迎的决定时,我会较容易信任他。

3.教会:呼求他的名(徒4:23-31)

在使徒受审后举行的那个祈祷会,是耶路撒冷当天最具大能的一次聚集。他们的祷告是圣经中最伟大的祷告之一,我们都要跟从这个好榜样。

首先,这祷告源于作见证和事奉主。彼得和约翰刚刚“从战壕里”走出来,教会为击退仇敌撒但而聚集祷告。然而,今天的信徒聚集祷告,很多时都象参加音乐会或派对那样。我们少有迫切感或危机意识,因为我们的基督徒生活大都很舒适。若有更多神的子民天天为基督作见证,那么在教会聚集祷告时,就会有更大的迫切感和更多的祝福了。

这是个合一的祈祷会,他们“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徒4:24,也见1:14)。他们有着一样的心思意念,所以得神喜悦,祷告蒙应允。教会若分裂,就会成为祷告的拦阻,削弱教会的属灵能力。

他们的祷告牢牢地建基于神的话语(诗二篇)。神的话语和祷告必须是并行的(约15:7)。借着“神的话语”,神向我们说话,把他要成就的事告诉我们。在祷告中,我们向神说话,随时候命,要成全他的旨意。真正的祷告,不是吩咐神怎样做,而是求神的旨意成就在我们身上,也求祂借着我们来成就祂的旨意(约壹5:14-15),即是说,让神的旨意行在地上,而不是要人的意愿成就在天。

他们没有祈求处境改变,或敌人被免职。反之,他们求神加力,他们能善用各种处境,来实现神已预定的事(徒4:28)。这不是“宿命,而是对历史的主的信靠;祂有完美的计划,而且总必得胜。他们不去逃避,只求神加力,神就赐下他们所需的能力。

布鲁克斯(PhillipsBrooks)曾经这样写:“要祷告求神使我们更强。不祈求与能力相配的工作,只祈求与工作相配的能力。”这正是除期教会的信徒祷告的方式,也是今天神的子民应有的祷告方式。

他们称呼神为“至高的主宰”,即是掌管万有的神。他们又称呼祂为创造主;是的,你的父亲若是“天地的主”,你还惧怕什么呢?(见太11:25-30)尼希米(尼9:6)、诗篇的作者(见诗篇)和以赛亚先知(赛42章)也称神为创造主。多年后,彼得写彼得前书时,他鼓励正在受苦难的圣徒降服于那信实的创造主(彼前4:19)

诗篇第二篇描述列国反对神和祂的基督。这诗篇原本是论到新以色列王加冕,可能是指大卫或所罗门;但它最终的信息乃指向万王之王耶稣基督。每当有新王登基,邻近从属国的统治者都要来降服于他;可是有些人拒绝这样做。对于他们的反叛,神只是嗤笑,因知道他们永远对抗不了他的王。

初期教会的信徒,把这诗篇应用于自己的处境,并认定希律、彼拉多、罗马人和那些犹太人为敌人。这些仇敌曾经“联手”对付耶稣基督,甚至把祂钉十字架,但神使祂从死里复活,叫祂坐在天上的宝座。这一切都是神完美计划的一部分(见徒2:23,3:18),因此他们毋须惧怕。

初期教会深信神有主权,并祂对子民有完美的计划。但要留意纵然他们对神的主权有信心,却没有忽视人的责任,依然忠心地作见证和祷告。神的子民若失了平衡,过分强调神的主权或人的责任,教会就会失去能力。这使我们再次想起奥古斯丁的智慧之言:“要祷告得象万事都要靠神,工作得象万事都要靠你。”信靠至高的主宰,这对于神的子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让他们在困难中仍能继续事奉神。

他们没有求保护,只是求能力。他们没有求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仇敌(见路9:51-56),只求从天而来的能力去传道和治病(见太5:10-12、43-48)。他们最渴望的,是有胆量面对别人的反对(见徒4:17)。他们所着重的,是神的手要在教会中间作工(徒4:28-30),而非人的手为神作工。信心的祷告释放出神的能力,让神能够动手(赛50:2,64:1-8)。

最后,我们要留意,他们希望能荣耀神的儿子(仆人)耶稣基督(徒4:

27、29-30)。耶稣的名给他们能力去传讲神的话语及行神迹,惟有他的名配得荣耀。蒙应允的祷告,其最高的目的是神得荣耀,而非人的需要得满足。

神对祷告的回应,是使聚会的地方震动,并再次以圣灵充满众人(徒4:31)。这就给了他们所需的胆量,即使面对官方的反对,仍然继续事奉神。但这并非“第二个五旬节”,因为不可能再次出现另一个五旬节,正如不可能有另一个髑髅地一样。这是另一次的圣灵充满,是为了装备信徒去事奉神和牧养众人。

耶稣基督的名并没有失去了能力,只是许多神的子民不再向有主权的神祷告,“没有事情是祷告的能力不能触及的,那些不合乎神心意的事情则除外。”我不知道首先说这番话的是谁,但这话是很真实的。著名的布道家兼教育家陶雷博士(R.A.Torrey)说:“要为大事祈祷,要期待大事发生,要为大事而努力,但最要紧的是祷告。”

初期教会祷告,神就以大能应允他们。

神仍然乐于应允祷告。

我们有祷告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izhia.com/fzwz/4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